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中醫及自然療法治癌的優勢(八)

十. 中醫治療癌症的原則與方法

中醫治癌的原則是”治病求本”,“分清正邪情況”, “採用內外兼治”等原則,其治療方法係根據八綱理論及中醫特有的津液氣血理論來辨證論治,以整體觀念使病人恢復正氣,消除邪氣。歸納起來,中醫治癌可用消、拖、補三大
法來治療,茲分述如下:
(一) 消法
適用於未成膿或發病的初期,其發病原因可能是氣滯、痰氣交阻或痰積時,可用清熱解毒、行氣、袪濕、化痰、散結的各種方藥來消除。
(二) 托法
實際是以毒攻毒或活血化瘀的攻法,適用於腫瘍和潰瘍初期,能在正氣不足的情況下托毒排膿,例如血瘀內結,採用活血化瘀的藥方來袪瘀或排膿。
(三) 補法用於潰瘍的後期,是一種扶正的方法,用滋養的藥方來滋陰補血或溫腎壯陽,幫助正氣之恢復,瘡瘍之癒合。

中醫及自然療法治癌的優勢(七)

九. 中醫對癌症的認識

中醫對癌症早就有認識,可從以下文獻的記載中瞭解:

(一) 周禮 天官(公元前十二世紀)謂:「有瘍醫下士八人,掌管腫瘍------等病」。
(二) 晉書(公元七世紀)謂: 「初帝自有大瘤疾, 使醫割之」,這是割除腫瘤較早的敘述。
(三) 諸病源候論(隨代巢氏)所載的癥瘕及廮瘤,實際上就是現代的腫瘤,謂: 「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器相搏結所生也」又謂:「廮者由懮思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入於脈,搏頸下而成之」
(四) 衛濟寶書(宋代)第一次提到癌字。
(五) 丹溪心法(元代)已經提到乳癌。

中醫認為癌症的形成與外界環境影響的「外因」及體內五臟六腑的變化,
情志因素等影響的「內因」 相互作用下,致使氣血凝聚成塊;又因陽熱不足,陰熱較盛,由小而大,漸漸積成癌腫。內經說:“癰疽之生, 膿血之成------是
積微之所生也” 另說: “夫癰疽雜病,莫非氣血凝滯所成,遇溫則生,遇涼則
死,生則散,死則凝” 又說: “飲食過傷,津液不行,聚而生痰”等。
中醫對癌症治療的看法與現代醫學不同,雖然也有所謂”以毒攻毒”的治
法來消滅癌細胞,但非主要治本之道。中醫所重視的是探索真正發病的原因,
將身體以整體來考慮辨別證型,然後施以治療,即所謂”辨證論治”。中醫治
療疾病的原則,係經過幾千年來,古代醫家不斷地,反覆地實踐經驗而得來的,其特點是不但重視袪除疾病本身的致病因素,即所謂的”邪氣”,同時更重視整體觀念,重視人體自身抗病的能力,即所謂的”正氣”,因此辨證論治及整體觀念是中醫治療癌症的基本法則,根據邪正盛衰的情況,作出相應正確的治療措施。根據中醫醫學典籍,癌症在古代分別稱為疽、癰、瘜肉、積聚、無名腫毒、發背、筋廮、惡核等,而以疽和癰為最常見。中醫認為”癰”屬陽性,由外在因素感染,發病部位較淺,在肌肉之間。 “疽”屬陰性,癌症多屬之,較深,發於筋骨之間。疽又分有瘡頭及無瘡頭二種,前者灼熱脹痛,潰爛後狀如蜂巢,易向周圍擴散,病程較長,後者漫腫,色白微痛難膿、難潰、難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