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糖尿病會好?!

「妳不要管我啦! 反正不會好,吃乎死卡贏死沒吃啦!」「醫生說我患上糖尿病,可是糖尿病患者應該會變瘦,我卻沒有,所以我覺得自己沒有糖尿病,而且我的傷口有時都很容易癒合。」「我又不愛吃糖,怎麼會得糖尿病呢? 喝多、尿多、吃多我都沒有呀! 只是常覺得有些累而已。」「我真得吃不多,有控制飲食也有量血糖,但是不管我吃多吃少,血糖高低很難控制呀!昨天我才吃二個蓮霧而已,血糖高到320,我每天走一小時的路呀」------ 我偶而聽到有些患者像這樣發牢騷,許多得糖尿病的人有以上不正確的說法。
糖尿病最多的症狀就是無症狀,早期發病的病人若沒有靠血糖檢驗是無法得知的。若到了出現典型症狀,體重不明原因減輕、口乾舌燥、多尿、易餓、手腳麻木、視力模糊或傷口不易癒合,都是已發病較久,病情不輕了。所以當一等親的家屬有糖尿病史,年齡大於40歲以上,或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或有妊娠糖尿病者等都應定期篩檢。

老張在四十九歲時得了糖尿病,但他接受建議,每天按照養生保健方式生活,並養成為好習慣,同時心態上認為「糖尿病會好」,結果老張不再自我放棄,同時享受生活,終其一生完全沒有併發症,還活到八十八歲,那麼老張雖有糖尿病,是不是跟沒糖尿病的人沒兩樣,並無區別,且壽命還更長呢!

我常鼓勵糖尿病患者說「糖尿病會好!」的立基點是,因為糖尿病患者必須靠自我的生活習慣、飲食控制要求,所以心態的建立很重要,我看過太多自我放棄的人,只因為片面錯誤的想法「糖尿病不會好」;所以我會鼓勵他們:「糖尿病會好,糖尿病只是像自排車改成手排車一樣,雖然麻煩一些,但有時卻因禍得福,因為遵守好的生活習慣,反而會活得更久更健康!」。

現在談些比教嚴肅枯燥,但也是很重要的內容,認識一下糖尿病的基本知識;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或相對不足而引起的全身代謝性疾病,也就是說由於胰島素的缺乏,或者由於外周組織細胞的受體對胰島素失去敏感性,也就是說縱使胰島素不缺乏,但胰島素無法作用於這些靶細胞,其結果引起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紊亂的一種綜合性疾病。糖尿病遍佈全世界,由於起病大多無明顯症狀,有人在例行健康檢查時被發現,有人在併發症出現時才被發現,通常已經是晚期,治療也較困難,因此糖尿病也被稱做 「無形的殺手」,成為人類健康的大敵。近二十年來糖尿病在世界上的發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在發達國家已經被列為繼心血管病和腫瘤之後的第三大病,因此越來越引起各國人們的關切與重視。

糖尿病本身雖不可怕,但其併發症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才是現在醫學家棘手的問題,因為到目前為止世上還沒有一種令人非常滿意的藥物。因此世界各國每年耗費鉅資都在對此病進行研究,期待能有所突破,以求改變以往 「糖尿病不能根除」 的說法,但可惜一直收效甚微。在治療上,自從1921年,加拿大的Banting和Best在加拿大多倫多(Toronto)實驗提取動物胰島素取得肯定的成功,因而給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帶來重生的希望之後,並未有突破性的進展,尤其對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的預防和治療更是缺乏有效的措施。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糖尿病的國家之一,中國傳統醫學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關於糖尿病(中醫稱為消渴證)的記載。因此中國對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儘管當時沒有發達的科學臨床証明,其治療方法早於西醫上千年也是不爭的事實,同時長期的臨床實踐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在臨床治療的運用上,中醫的中藥展現了它的優越性,理由是中藥種類繁多,選擇性大,同時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觀念,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也比較少副作用。

近幾十年來,無論中醫或西醫都在糖尿病的研究領域上各有成就,但兩者在對糖尿病的認識上卻差異很大。現在我們就來比較一下中西醫對糖尿病診療方法的不同:

病因學來看,中醫認為糖尿病的基本病因,是人體的陰陽失去平衡而導致臟腑功能紊亂。具體的原因可歸納以下幾方面:(1)先天秉賦不足 (2)情志所傷 (3)飲食不節(偏嗜肥甘厚味,酗酒,久服丹石之藥) (4)腦力,體力勞累過度及房勞 (5)久病體虛。 而西醫認為到目前為止真正的原因無法確定,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遺傳因素 (2)病毒感染 (3)自身免疫 (4)胰島素之受體異常及受體後缺陷 (5)胰島素不足 (6)胰島素拮抗激素增多 (7)精神高度緊張或受強烈刺激 (8)服用激素類藥物影響 (9)應激反應 (10)微量元素的缺乏 (11)內分泌功能紊亂。

病理學來看,中醫將糖尿病稱為消渴證,分為上、中、下三消,提出上消是肺熱,中消是胃熱,下消是腎虛,認為消渴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幾個特點:(1)陰虛為本,燥熱為標,而兩者往往互為因果,燥熱越甚則陰越虛,陰越虛則燥熱越甚 (2)氣陰兩傷,陰陽俱虛,這是病程遷延日久之後常常導致的結果 (3)陰虛燥熱,常見變証百出,及引起各種併發症。總之中醫認為由於肺、胃熱灼傷津液而導致陰虛。而西醫認為糖尿病的病理有以下幾點:(1)因基因的影響,胰島素的合成與分泌障礙,或胰島B細胞被自身免疫所破壞而導致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的不足 (2)胰島素拮抗激素增多,使胰島素顯得相對不足 (3)胰島素在人體中的利用減少,不能正常發揮作用。 總之在病理方面,中醫和西醫的理論觀點不同,所以幾乎完全沒有共識。

症狀學來看,中醫認為的糖尿病典型的症狀是口渴多飲,消谷善飢,小便頻數(即三多之症),另伴有神疲乏力及尿帶甜味等症狀。肺熱則口渴多飲,胃熱則消穀善飢而多食,腎虛則固攝失職而多尿。發展到晚期陰陽俱虛則會出現疲勞、倦怠等症狀。而西醫認為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 「三多一少」 即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但許多病人幾乎無任何症狀,常常在身體檢查時才被發現有糖尿病。
因此定期檢查血糖、尿糖,及時發現並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一旦症狀明顯時,往往病情已經不輕了。

臨床治療上,由於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病理主要是肺熱、胃熱和腎虛,因此確立的治療法則便是「養陰、清熱和固腎」。 如上消以清肺熱為主,中消以清胃熱為主,下消以補腎、固腎為主。而使用的方藥是各種養陰藥、清熱藥及固腎藥。諸如天花粉、生地黃、麥冬、玉竹、玄參、沙參、石斛、山藥、西洋參、生石膏等。儘管幾千年來醫家不斷研究與改進,但一直沒有脫離這個範疇。而西醫在治療上主要有三個手段 (1)口服降糖藥 (2)胰島素注射 (3)胰島細胞移植。

一般西醫將糖尿病分為兩型,「I型糖尿病」也稱為胰島素依賴型(IDDM),這類病人胰島素分泌已經絕對不足,必須依賴注射胰島素才能維持生命的活動。 「II型糖尿病」也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NIDDM),這類病人只是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或細胞利用胰島素功能降低,必須服用藥物來調節血糖的正常。

簡單的說目前世界所有控制血糖的口服藥主要有兩大類,(1)磺尿類 (2)雙瓜類;磺尿類的作用機理是促進胰島B細胞對胰島素的分泌,以及增進胰島素在體內的生理作用;雙瓜類的作用在於抑制腸胃對糖份的吸收,抑制肝臟的糖份製造以及促進組織對糖份的利用。

診斷方面,過去傳統中醫完全通過病人的臨床症狀來做糖尿病的診斷,古書記載也有少數國家以舌嘗尿是否有甜味來做診斷;但沒有實驗室的檢驗診斷。而西醫除了依據症狀之外,主要是靠實驗室的各種檢驗,如血糖值的測定、尿糖值的測定及糖化血紅蛋白值的測定等來做綜合診斷。由於西醫的診斷比較科學和確切,現代的中醫在診斷上除了維持中醫本身辨証論治的基本法則之外,也借助西醫的實驗室檢驗資料來做為治療的依據,顯示了中西醫聯合診斷的優點。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防治糖尿病,單純的中醫或單純的西醫都各有利弊,都無法圓滿解決糖尿病的難題,唯有中西醫結合,將西醫的科學理論加上中醫中藥的優勢性,才能在根除糖尿病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一位醫學家曾說:「如果人的一生都要在十大死因中選擇一種,我願意選擇糖尿病,為什麼?因為它是一種可以控制的疾病。」除了正確的飲食習慣、必要時服用西藥控制血糖及例行作適度運動之外,平常應尋求一些自然療法來努力控制病情,那麼就可能讓併發症的發生率降到最低,甚至降到零。糖尿病是需要「長期控制」的特殊性疾病,有些人一聽到「長期控制」就全身不自在,好像世界末日一樣,其實換個想法,「長期控制」的代名詞可被解釋為「不會好」,但也可認知為「長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即「飲食定時定量、早睡早起、規律運動」的代名詞。如果您是糖尿病患者,建議您放在腦意識裡的是後者的「長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所有糖尿病友們!換個思想,人生是不是會忽然重現光明與希望呢?